黄芪栽培技术
一、植物特征
蒙古黄芪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Bge.var.mongholicus (Bge.) Hsiao),多年生草本,高50-150厘米,根直而长,圆柱形,稍带木质,长50-200厘米,根头部直径1.5-3厘米,表面淡黄色至深棕色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。总状花序腋生,较叶稍长,有花10-15朵,蝶形花冠淡黄色,长约1.6厘米,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,也有卵圆形及长圆状倒卵形的,荚果直径11-15毫米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二、生长习性
黄芪适应性强,喜阳、喜凉爽气候,耐寒、耐旱、怕热、怕涝。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性强的沙质壤土为好。黄芪种子具硬实特性。
三、栽培技术
1 选地、整地
选择地势较高的山坡地,土层深厚,土质疏松,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质,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。不宜选用低洼积水地、粘土地,忌连作及豆科作物轮作。
春秋均可进行整地,整地时先深翻土壤35 cm以上,结合整地每亩(667m2)施生物有机肥料300~500 kg 做底肥,旋耕耙细,旋耕深度20~30cm。待7-8月份播种时再将旋耕一遍,以去除杂草。
2 播种
选择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收载的豆科植物蒙古黄芪为种子来源,种子常温贮藏期≤3年,种子籽粒饱满度≥85 %,种子生活力≥90 %,发芽率≥85 %,净度≥95 %,纯度≥95 %。
黄芪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,种皮极硬,吸水力差,出苗率低。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,机械擦伤:用碾米机在大开孔的条件下快速打1-2遍,一般以起毛为度。
有灌溉条件的春季播种(4-5月),无灌溉条件的在秋季播种(7月下旬~8月中旬)雨季进行播种。黄芪每亩(667m2)用种量为1.5~2kg。
在整好的田地上做高10cm~15cm,宽1.3m~1.5m的畦,畦间距25cm。播种方式是高畦平床机械条播,即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平床条播,调整播种机行距35cm,播种深度为1.5cm-2.5cm,种子均匀撒于沟内,覆土1.5cm,播种后机械直接镇压一遍,使床面保持平整。
3 田间管理
春播时,播种后应适时覆盖地膜、作物秸秆等保持土壤湿润,以确保黄芪适时出苗,实现全苗、齐苗、壮苗。
黄芪出苗后当苗高5-6cm时,结合除草进行1-2次间苗与定苗,按株距10cm定苗,每亩地(667m2)留2.0万株苗。
播种当年杂草较少,根据杂草量人工除草1-2次,以后每年在黄芪封垄前人工除草1-2次。同时用中耕除草机对垄沟进行中耕2-3次。
黄芪仿生栽培田不施化肥,每年返青前追施生物有机肥500kg/亩。
第一年抓苗期应保持存足水分,保证抓苗,第二三年在特别干旱时适当浇水。雨季注意排水防涝,地内不可积水。
4 病虫害防治
白粉病: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和荚果,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,初期叶和荚果生白色粉状斑;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,造成叶片早期脱落,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。加强田间管理,合理密植,注意株间通风透光,可减少发病。施肥以有机肥为主,注意N、P、K肥配比适当,不要偏施N肥,以免植株徒长,导致抗病性降低。实行轮作,尤其不要与豆科植物连作。在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用0.2% 0.5%的龙舌草叶研磨液喷雾,喷洒2%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%农抗BO-10水剂200倍液,连续喷2~3次。
根腐病:地上部叶片萎蔫下垂,根部与地面交接处出现黑斑,逐渐向上下两端蔓延,根部变黑腐烂,根皮脱落,几天后植株死亡。雨季注意排水;除草、中耕,加强田间通风透光;实行轮作。可溶性复合木霉菌粉剂300-500g/亩1000~2 000倍液喷施或灌根。
蚜虫:成、幼虫群集嫩稍、芽叶基部及叶背刺吸食汁液,致使叶片发黄,植株枯萎,生长不良。幼虫孵化期用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,可用0.3%苦参碱乳剂800~1000倍液,或1.5%天然除虫菊素1000倍液,或0.3%印楝素500倍液,或2.5%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~1500倍液。
豆荚螟:成虫在黄芪嫩荚产卵,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继续发育,食害豆粒。花果期用50%杀螟松800-1000倍液喷雾。
5 采收
内蒙古地区仿野生黄芪生长期3~5年,采挖时期以秋末为佳,一般在10月中下旬植株枯黄时收挖。
采挖方法为专用深根药材采挖机进行,先用割秧机去除地上茎,然后用特制深根挖药机将黄芪根切断并将土松动后人工可直接拔出,严防伤皮断根,采挖深度1.2m,将拔出地面的根条按顺序摆放整齐,除去须根、芦头、泥土等,晒干即可。
蒙古黄芪(Astragalus membranaceus (Fisch.)Bge.var.mongholicus (Bge.) Hsiao),多年生草本,高50-150厘米,根直而长,圆柱形,稍带木质,长50-200厘米,根头部直径1.5-3厘米,表面淡黄色至深棕色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。总状花序腋生,较叶稍长,有花10-15朵,蝶形花冠淡黄色,长约1.6厘米,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,也有卵圆形及长圆状倒卵形的,荚果直径11-15毫米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二、生长习性
黄芪适应性强,喜阳、喜凉爽气候,耐寒、耐旱、怕热、怕涝。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透水性强的沙质壤土为好。黄芪种子具硬实特性。
三、栽培技术
1 选地、整地
选择地势较高的山坡地,土层深厚,土质疏松,排水良好,富含腐殖质,土壤肥力较好的沙壤土。不宜选用低洼积水地、粘土地,忌连作及豆科作物轮作。
春秋均可进行整地,整地时先深翻土壤35 cm以上,结合整地每亩(667m2)施生物有机肥料300~500 kg 做底肥,旋耕耙细,旋耕深度20~30cm。待7-8月份播种时再将旋耕一遍,以去除杂草。
2 播种
选择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收载的豆科植物蒙古黄芪为种子来源,种子常温贮藏期≤3年,种子籽粒饱满度≥85 %,种子生活力≥90 %,发芽率≥85 %,净度≥95 %,纯度≥95 %。
黄芪种子外皮有果胶质层,种皮极硬,吸水力差,出苗率低。播前必须对种子进行处理,机械擦伤:用碾米机在大开孔的条件下快速打1-2遍,一般以起毛为度。
有灌溉条件的春季播种(4-5月),无灌溉条件的在秋季播种(7月下旬~8月中旬)雨季进行播种。黄芪每亩(667m2)用种量为1.5~2kg。
在整好的田地上做高10cm~15cm,宽1.3m~1.5m的畦,畦间距25cm。播种方式是高畦平床机械条播,即拖拉机牵引播种机平床条播,调整播种机行距35cm,播种深度为1.5cm-2.5cm,种子均匀撒于沟内,覆土1.5cm,播种后机械直接镇压一遍,使床面保持平整。
3 田间管理
春播时,播种后应适时覆盖地膜、作物秸秆等保持土壤湿润,以确保黄芪适时出苗,实现全苗、齐苗、壮苗。
黄芪出苗后当苗高5-6cm时,结合除草进行1-2次间苗与定苗,按株距10cm定苗,每亩地(667m2)留2.0万株苗。
播种当年杂草较少,根据杂草量人工除草1-2次,以后每年在黄芪封垄前人工除草1-2次。同时用中耕除草机对垄沟进行中耕2-3次。
黄芪仿生栽培田不施化肥,每年返青前追施生物有机肥500kg/亩。
第一年抓苗期应保持存足水分,保证抓苗,第二三年在特别干旱时适当浇水。雨季注意排水防涝,地内不可积水。
4 病虫害防治
白粉病:主要危害黄芪叶片和荚果,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,初期叶和荚果生白色粉状斑;后期在病斑上出现很多小黑点,造成叶片早期脱落,严重时使叶片和荚果变褐或逐渐干枯死亡。加强田间管理,合理密植,注意株间通风透光,可减少发病。施肥以有机肥为主,注意N、P、K肥配比适当,不要偏施N肥,以免植株徒长,导致抗病性降低。实行轮作,尤其不要与豆科植物连作。在预计临发病之前或发病初期用0.2% 0.5%的龙舌草叶研磨液喷雾,喷洒2%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2%农抗BO-10水剂200倍液,连续喷2~3次。
根腐病:地上部叶片萎蔫下垂,根部与地面交接处出现黑斑,逐渐向上下两端蔓延,根部变黑腐烂,根皮脱落,几天后植株死亡。雨季注意排水;除草、中耕,加强田间通风透光;实行轮作。可溶性复合木霉菌粉剂300-500g/亩1000~2 000倍液喷施或灌根。
蚜虫:成、幼虫群集嫩稍、芽叶基部及叶背刺吸食汁液,致使叶片发黄,植株枯萎,生长不良。幼虫孵化期用植物源杀虫剂喷雾防治,可用0.3%苦参碱乳剂800~1000倍液,或1.5%天然除虫菊素1000倍液,或0.3%印楝素500倍液,或2.5%多杀霉素悬浮剂1000~1500倍液。
豆荚螟:成虫在黄芪嫩荚产卵,孵化后幼虫蛀入荚内继续发育,食害豆粒。花果期用50%杀螟松800-1000倍液喷雾。
5 采收
内蒙古地区仿野生黄芪生长期3~5年,采挖时期以秋末为佳,一般在10月中下旬植株枯黄时收挖。
采挖方法为专用深根药材采挖机进行,先用割秧机去除地上茎,然后用特制深根挖药机将黄芪根切断并将土松动后人工可直接拔出,严防伤皮断根,采挖深度1.2m,将拔出地面的根条按顺序摆放整齐,除去须根、芦头、泥土等,晒干即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