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芩
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生秭归及宛朐:"《药物出产辨》载:“山西、直隶、热河一带均有出。” 黄芩也是蒙医常用的药材,蒙药名"混钦"。在《四部医典》、《晶珠本草》、《药物名词对照》、《蒙药整典》等蒙藏医药文献中均有记载。
【别名】
腐肠《本经》,黄文、妒妇、虹胜、经苓、印头、内虚《吴普本草》,䒲葿《广雅》,空肠《别录》,子苓、宿苓(陶弘景),㹠尾苓《新修本草》,条苓《纲目》,元苓、土金茶根《东北药用植物志》,山茶根(北方各省)。
【来源】
本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(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)的干燥根。为《中华人共和国药典》1990年版收载。
【主要产地】
黄芩主要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甘肃; 陕西、宁夏也有分布;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(野)、喀喇沁旗(野)林西、克什克腾旗、呼伦贝尔市鄂伦春旗(野);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(野)、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(野)、张家口市赤城县(野)等。
【植物特征】
多年生草本;根茎肥厚,肉质,径达2厘米,伸长而分枝。单叶对生,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,总状花序顶生,花偏向一边;花萼钟状,被白色长柔毛;花冠蓝紫色。小坚果4枚,类圆形,黑褐色,包围于宿萼中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【生态环境】
黄芩生于石砾质或粘土质山坡、山顶草地、丘陵坡地、草原。常见于较干旱的荒山坡、土岗以及草原型石砾质山地阳坡,海拔60-1300(1700-2000)米。
【生物特性】
喜温和气候,喜光,耐旱、耐寒。适宜于中性或偏碱性、土质疏松、肥沃土壤生长。
【药材性状】
本品呈圆锥形,扭曲,长8~25cm,直径1~3cm。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,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,上部较粗糙,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,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。质硬而脆,易折断,断面黄色,中心红棕色;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,暗棕色或棕黑色。气微,味苦。
【采集方式】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泥沙,晒后撞去粗皮,晒干。
【炮制】
黄芩片除去杂质,置沸水中煮10分钟,取出,闷透,切薄片,干燥;或蒸半小时,取出,切薄片,干燥(注意避免暴晒)。
本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。外表皮黄棕色或棕褐色。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,具放射状纹理。
【规格标准】
一等:干货。呈圆锥形,上部皮较粗糙,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。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。表面黄色或黄棕色。质坚、脆。断面深黄色,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。气微,味苦。条长l0cm以上,中部直径1cm以上。去净粗皮,无杂质、虫蛀、霉变。
二等:干货。呈圆锥形,上部皮较粗糙,有明显的网纹及扭曲的纵皱。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皱纹。表面黄色或黄棕色,质坚、脆。断面深黄色,上端中央间有黄绿色或棕褐色的枯心。气微,味苦。条长4cm以上,中部直径lcm以下,但不小于0.4cm。击净粗皮,无杂质、虫蛀、霉变。
统货:干货。即老根多中空的枯芩和块片碎芩及破碎尾芩。表面黄色或浅黄色。质坚、脆。断面黄色。气微,味苦。无粗皮、茎芦、碎渣、杂质、虫蛀、霉变。
【性味与归经】
苦,寒。归肺、胆、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【功能与主治】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,止血,安胎。用于湿温、暑湿,胸闷呕恶,湿热痞满,泻痢,黄疸,肺热咳嗽,高热烦渴,血热吐衄,痈肿疮毒,胎动不安。
【含量测定】
1、水分 不得过12.0%(通则0832第二法)。
2、总灰分 不得过6.0%(通则2302)。
3、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(通则2201)项下的热浸法测定,用稀乙醇作溶剂,不得少于40.0%。
4、本品按干燥品计算,含黄芩苷(C21H18O11)不得少于9.0%。
- 上一篇:2018年6月,王飞总经理参加由克旗教育和科技局、克旗就业局 2020/2/26
- 下一篇:黄芪 2020/2/28